橘化為枳
晏嬰,字平仲,是春秋時代齊國很有才智的政治家。有一次,他奉景公的命令出使到楚國去,楚王事先已和群臣商量好計策,存心要侮辱晏嬰。
晏子到達楚國當天,楚王擺酒設宴。酒過三巡,兩個吏役縛了一個犯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問道:「被縛的是哪一國人?犯了什麼大罪呀?」吏役答道:「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這時楚王以輕蔑的眼光看著晏子說:「齊國人生來就愛盜竊別人的東西嗎?」
晏子聽了,離開坐席不慌不忙地答道:「我曾經聽人講過:橘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是橘,生長在淮河以北則是枳。這兩種植物的樹葉一樣,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完全是水土環境不同的緣故。這個人在齊國時從來不盜竊,現在一來到楚國,就幹起這種勾當來,莫非楚國水土環境使人喜愛盜竊?」楚王被晏子辯駁得無言以對。
這段故事出於晏子春秋內篇,後人們把這段故事引申為「橘化為枳」這句成語,比喻轉了環境(遷移地方),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變壞了。
例如一個心地純潔的青年,一向品性很好,當他踏進社會做事後,因受到社會上惡劣風氣的影響,逐漸變壞了,成了一個好吃懶做的人,我們就可以說,在這個「橘化為枳」的地方,這青年又意志不堅定,受不起環境的引誘,哪有不變壞的道理呢?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年級 *
班級 *
座號 *
1.「橘化為枳」的成語出於?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2. 晏子是哪一國人?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3. 晏子為什麼到楚國?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4. 晏子說齊國人犯盜竊罪是因為?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5. 晏嬰是一位很有才智的?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Submit
Clear form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