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訴求連署表單
您好,我們是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由跨校學生性平委、性別組織和自治組織成員以及長期關心性別議題的學生組成(完整發起名單請見下方)。 性別平等教育法及性平教育在今年步入第20年,然而,性平法歷次修正及實務運作,大多聚焦在性別事件程序的完善和處理上。無論是校園性別暴力的定義和處理、性平教育、不同領域和學校的對症下藥、多元性別學生處境改善,都有所不足。 連線成員歷時四個月的準備及與相關團體交換意見,提出「性平教育20年六大問題及訴求」,已於今年4月19日召開「性平教育20年,六大問題要往前!」記者會公開發布(可見 記者會精要, 第二階段連署持續進行中,敬邀學生團體及性別團體、學者及性別運動者連署。

訴求精要暨連署書請見下方文字說明欄位

若有任何問題及意見,也可以回饋我們。非常感謝您們協助,期待眾志成城,再出發打造性別平等
我們的粉絲專頁: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 訴求精要暨連署書

您好,我們是「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由跨校學生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性別組織和自治組織成員以及長期關心性別議題的學生組成。

《性別平等教育法》及性平教育在今年已經步入第20年。然而,身為學生的我們在各自校園參與性別組織與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時,發現有六個在《性別平等教育法》歷次修正後仍然沒有解決,但卻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提出下列的六大觀察與訴求,希望在性別平等教育第20年的時刻,透過我們的力量讓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能夠持續向前。

【問題一】敵意環境登入網路,學校業者卻無法保護學生

身為數位世代的學生,我們發現性別暴力的型態不僅以直接明確的形式在現下發生,更多沒被處理到的是以敵意環境的形式,在線下與網路生活中持續攻擊學生。因此,我們一方面希望學校能夠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捍衛線上與線下的性別平等環境;另一方面也希望網路業者能夠建立自律機制,並能與性平會合作一同杜絕數位時代的性別暴力。

【問題二】讓《性別平等教育法》回歸一部行政法:必須與刑事法邏輯脫鉤

《性別平等教育法》作為一部運作在校園的行政法,我們觀察到目前性別事件處理實務中,對於性別事件的定義都與刑事法邏輯緊密勾連。舉例來說,對於性侵害的定義和或是妨害性自主的性騷擾之認定方法,都直接連結到刑事法「違反意願」的概念。但性別事件與刑事事件的意義大不相同,錯誤的勾連可能導致我們原本希望的教育目的與行政處分的空間,甚至是對於性別暴力的想像都被化約,沒有辦法看見性別暴力的本質關乎權力結構位置上的不平等。從「師對生事件」這種事件樣態上,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定義其實並不正義。此外,將當事雙方視為原子化的個人,將會無法看見整個校園的權力配置如何讓有權力者更容易處於加害者的位置,而進入後端獎懲階段又如何容易能夠被輕輕放下。

要與刑事法邏輯脫鉤,另一個重點在於事件認定的證據法則上。我們認為因為行政法的處分意義與刑事法不同,所以在證據法則上勢必也能有所不同。我們希望《性別平等教育法》的證據法則完全與刑事法脫鉤,「所有性別事件」都必須落實不同於刑事證據法的認定。無論是仍然與刑事法緊密連結的性侵害,或是部分性騷擾事件的處理實務中,都應該要確保與刑事法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據法則脫鉤,落實優勢證據法則或是清楚可信證據法則。

針對「生對生的案件」現行漸趨讓雙方感受到刑事調查、被懲罰的實務狀況,只會讓雙方學生都對性平法的程序感到反彈。在讓性平法回歸行政與教育初衷、讓調查去刑事懲罰化的同時,對於事件雙方當事人(特別是生對生案件)進入程序的關鍵,可能不在探究案件真實成立與否(因為證據力必然有限),而在是否能有更多樣、更貼近學生真實需要的後續輔導與協助措施,與細緻回應學生在程序過程中的感受與處境。

這並非不可行,過去十年美國的大學校園就有針對校園的性別事件,在事件定義上改用「積極同意」模式,證據法則上改用「優勢證據法則」或「清楚可信證據法則」作為判準,我們認為台灣能夠有所參照。讓《性別平等教育法》重新站回行政法的位置,我們如何想像處分的結果與意義將會與現在大不相同,而這個位置將會讓我們更容易看見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問題三】《性別平等教育法》淪為性別事件處理法,說好的性別教育呢?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核心目的理應是教育,但我們發現20年來這部法律最常被使用與討論的,都是性別事件處理的部分。當初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願景,在實務運作中卻遭遇百般阻撓。因此我們希望重拾本法「教育」的目的,要求教育部與校方攜手合作,提高實質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的數量與課程涵蓋的面向,並建立起認列與檢視機制。唯有如此,性別平等教育才能確實扎根,從源頭帶領學生建立性別平等觀念。

【問題四】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量能不足,委員性別意識難以檢視

在實際參與各級、各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後,我們發現性平會整體的量能相當不足,導致承辦人員光是消極地承辦校園性別事件申請就疲勞轟炸,如何能夠積極打造性別友善校園?此外目前各校性平會委員的遴選機制,讓我們難以檢視多數委員對於性別平等精神的態度與專業度,這樣的性平會如何為性別平等把關?因此我們希望提高性平會的量能之外考量城鄉資源差距,也希望建立起培力性平委員專業度,並加以檢視的機制,讓性平會在量能與品質上都能有所提升。

【問題五】性別平等教育需要因領域制宜,不同領域需要對症下藥

性別平等教育走了20年,在不同的學校類型與學科領域中,都應該要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平等之路。我們觀察到性別平等教育在軍事、警察、矯正、體育、餐飲、護理、藝術、宗教學校都需要有依循各學校脈絡而異的調整,普通大學、科技大學、師範大學基於教育目標也應該有不同的性別平等教育圖像。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對於不同領域的所需與困境有更多了解,以期制定出更加因地制宜的性別平等教育目標與方式。性別平等教育20年了,是時候讓平等的種子在各種校園的各個角落成長茁壯了。

【問題六】多元性別學生處境仍然艱辛,學校應該更積極捍衛學生

就算性別平等教育已經實施20年,我們發現身旁多元性別的學生處境仍然相當艱辛。無論是校園空間、換宿與更改並使用偏好性別與姓名機制,仍然對於多元性別學生有太嚴苛的性別檢查,也不見對於多元性別學生更積極的協助與表態支持。學生應該是學校的自己人,多元性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需要遭遇太多挫折與困難,學校不應是一個更加鼓勵學生自我性別表達,承接多元性別學生的溫柔鄉嗎?我們認為學校有義務在空間與各種制度上成為學生的支持,因此需要有更友善、更能承接多元性別學生生命經驗的軟硬體。如今多元性別與其他LGBTQ+學生目前仍然在學校中受苦,而我們已經無法再等下一個20年。

完整的政策建議可以參考:【最新修訂版】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政策訴求
如果你也認同上面的理念,我們希望您一同加入連署,讓性別平等教育持續向前。

若有任何問題及意見,也可以回饋我們。非常感謝您們協助,期待眾志成城,再出發打造性別平等的校園!

性平教育20年 學生倡議連線

發起人:

何傑恩(國立政治大學 性平會學生委員、前學生會長)、余東栩(國立台灣大學 前性平會學生委員、前學生會性別工作坊負責人 )、吳青軒(國立清華大學 性平會學生委員、新竹市性別主流化人才庫專家學者)、李佳諭(國立清華大學 性平會學生委員)、李承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部、內政部性平會委員)、林昀萱(國立台灣大學 性平會學生委員)、張振謙(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前學生會長)、陳思捷(國立台灣大學   前學生會性別工作坊負責人)麻筱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學生會 交通分會會長楊汶樺(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研究所所學會會長)楊昀臻(國立臺北大學 教育部性平會學生委員)劉品佑(國立中山大學   性平會學生委員

聯絡人:余東栩  b08305031@ntu.edu.tw   

粉絲專頁: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

已參加連署名單(按筆畫排序)持續更新中...
【學者/教師個人連署】目前共計62位學者教師連署

方怡潔(清大人類學研究所 副教授)、王振圍(高師大通識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王梅香(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王曉丹(政大法學院 特聘教授/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史清廉(彰化縣和美高中教師、教育部性平會委員)、石淑貞(國立員林農工教師)、伍維婷(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副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退休教授)、朱雅琪(台北市立興雅國中教師)、朱曉瑜(鳳山高中 輔導老師)、江芝華(台大人類學系 副教授)、余貞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助理教授)、吳嘉苓(台大社會學系 教授)、吳曉明(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 助理教授)、呂明蓁(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兼性別培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性平會委員)、李怡青(台大心理系 教授)、李泱瑱(前峰國中輔導教師)、李柏翰(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助理教授)、李淑菁(政大教育學系 教授)、李韶芬(清大社會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沈秀華(清大社會學研究所 副教授)、沈倩伃(臺北市內湖高中 公民教師)、卓耕宇(高雄市立中正高工 輔導主任)、官晨怡(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副教授)、林子捷(萬能工商 老師)、林文蘭(清大社會學研究所 副教授)、林辰潔(宜蘭縣立人文國中小 代理教師)、林易蒨(士敏國小教師)、林傳凱(中山大學社會系 助理教授)、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胡郁盈(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所長)、唐嘉敏(朗島國小學前特老師)、翁書偉(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翁麗淑(新北市鷺江國小教師)、張竹芩(CET 遊學台灣中心主任)、張弘潔(台大公共衛生學系 助理教授)、梁琦(高雄市茂林國小代理教師)、莊瀚宇(宜蘭縣光復國小 專任代理輔導教師)、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陳文卿(三民家商主任輔導教師)、陳佩甄(政大台灣文學所 助理教授)、陳昭如(台大法律學系 特聘教授)、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 院長)、喬虹(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助理教授)、曾柏嘉(清大社會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曾郁嫻(台大國際體育運動事務學士學位學程 教授)、黃柏堯(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黃盈豪(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黃淑婷(大光國小 教師)、黃湘怡(連江縣輔諮中心 駐校心理師)、楊巧玲(高師大教育學系 教授兼教務長)、楊佳嫻(清大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楊幸真(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教授)、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兼主任)、葉致芬(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助理教授暨學生輔導中心主任)、趙錫彥(泰國朱拉隆功大學 研究員)、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蔡晏霖(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前交大性平會委員)、鄭芳婷(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謝小芩(清大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謝佩珊(高雄市立瑞祥高中教師)、蘇婷玉(彰化縣芬園國中教師)、鐘皓佑(禮仁教育  老師)

【團體連署】目前共計75個民間團體

GisneyLand諸羅部屋、中華民國偽娘交流協會、 夫夫之道Fufuknows台大文學院學生會、台南新芽協會、 台灣大學大學論壇社、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友善跨性別展望協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性產業勞動者權益推動協會台灣無性戀小組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性別平等委員會自己的房間 性別書店辻弎髮型亞洲大學學生會仲裁評議委員會、性別不明關懷協會、東吳大學難容社、東海大學女性主義與性別工作坊 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 東海灰社東華土地公社社工蝦米、社團法人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社團法人台灣基地協會社團法人高雄市全人教育家長協會、社團法人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社團法人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社團法人臺灣感染誌協會南華大學學生會權益部性別小組政大野火陣線、馬大女研社高雄同志遊行聯盟協會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所學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性別小彩坊國立成功大學TO拉酷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學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多元性別社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生會、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  國立高雄大學學生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學會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系學生會、國立清華大學愛慾實務社、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生議會國立臺南大學研究生協會 國立臺南大學學生會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學生會、 國立臺灣大學女同誌異社國立臺灣大學女性主義研究社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會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代表大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性壇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清華大學人社院性別與社會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社會所學生會、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學生會、新生醫專第十八屆學生會 嗶嗶啵啵-青少年倡議社群平台臺大學生會性工坊、臺北大學性別研究社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臺北醫學大學酷cheer社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學生會、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自治聯合協會、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臺灣青年民主協會臺灣青年事務協會臺灣國中學生權益聯盟、臺灣學生聯合會、酷兒翻越樹德科大 金賽性學研究社、 錦熠堂-台灣LGBTQ+友善廟宇


【其他個人連署】第二階段連署持續進行中,目前共計256人

連署方式 *
個人/團體 名稱 *
服務單位或學校名稱與職稱(團體請填:同上) *
電子郵件(僅供本倡議活動使用) *
其他想對我們說的話
Submi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