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建議我接受心導管治療,此時我該如何選擇?
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心血管疾病一直居高不下,而其中冠狀動脈疾病又占很大比率,心絞痛是因為冠狀動脈疾病造成胸痛或是胸口不適的醫學名詞,當醫師判斷您是典型心絞痛時,會先用藥物治療,若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病患本身有很多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者,醫師會建議做心導管檢查。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適用對象 / 適用狀況 *
疾病介紹
造成心血管疾病最主主要的原因是粥狀動脈硬化,血管中膽固醇逐漸堆積成粥狀斑塊,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因而失去彈性,造成血管內徑狹窄,血流不順的狀態。供應心臟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心絞痛是因為冠狀動脈疾病造成胸痛或是胸口不適的醫學名詞,大部分的病人會覺得胸口悶悶的、有壓迫感、呼吸不順,通常在活動的時候(如運動、爬樓梯)易發作,休息可以緩解,症狀持續約五至十分鐘,或者含舌下硝化甘油(一般所謂的”救心”)後可改善,有些病人會合併冒冷汗,甚至胸口不適會輻射狀疼痛至下顎或是左肩等症狀。造成心絞痛主要是因為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狹窄以至於心臟的氧氣供應不足,造成心肌缺氧而引發胸痛。    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年紀(男生大於45歲,女生大於55歲)、家族史,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肥胖等。因此,要戒菸、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減少動物性脂肪,改食植物油等、多吃高纖維食物、肥胖者則需減重以減少心臟負荷。當醫師判斷您是典型心絞痛時,會處方藥物治療,接著安排運動心電圖或是心肌灌流造影,甚至是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若檢查結果顯是心肌有缺氧現象且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病患本身有很多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者,醫師會建議做心導管檢查。
治療方式介紹
心導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的檢查,首先,醫師會在手腕消毒後進行局部麻醉,接著經由手臂橈動脈或鼠蹊部股動脈進行穿刺,插入動脈鞘(管徑約為二至三毫米),此動脈鞘可作為各種心臟導管進出的途徑,而不需再重新穿刺血管,接著在X光的透視下將導絲(約為0.035英吋)延著動脈將導管送至心臟各腔室及血管,過程中需注射顯影劑來攝影冠狀動脈病變的位置及血流情形,亦可偵測心臟各腔室壓力是否正常。醫師做完冠狀動脈攝影之後,會跟病患或家屬解釋冠狀動脈狹窄情況,接著討論除了藥物控制之外,是否需要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或是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目前絕大多數都是使用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抹些特殊情況則建議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例如:冠狀動脈左主動脈狹窄、冠狀動脈疾病有三套血管系統阻塞的情形、冠狀動脈疾病在經內科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心導管治療仍有症狀或併發症者、或是無法經由介入性心導管治療之病灶。
    介入性心導管治療主要包括血管成形術及血管支架置放術,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即是臨床上最常使用的一種血管成形術,是在X光透視引導下,經由導管將導絲放入有病灶的冠狀動脈內,再沿著導絲將氣球導管至狹窄病灶處,再予以擴張治療,但因單純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的再狹窄率很高,因此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置放術常伴隨著血管成形術。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是一種網狀結構的金屬小管狀物,可對受傷的血管壁提供支撐的力量,減少血管成形術後突然阻塞或日後再狹窄的機會。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一種方法。外科醫師從身體的其他部位取一段替代血管(通常是拿胸腔內壁的內乳動脈及大腿的大隱靜脈),將替代血管的一頭接到主動脈,另一端接到阻塞病灶以下的冠狀動脈。等於是在壅塞的道路另外開闢一條外環道路,使血流增加,而原來狹窄的冠狀動脈就留在原處,不必加以切除。
     無論是接受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或是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後仍需繼續控制危險因子,戒煙、適度運動、減肥、低脂、控制血壓、血糖,以降低冠狀動脈再行硬化的病變,才能夠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想要選擇的方式是
Clear selection
Nex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