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 - 美術館孿生系統假說。


本表單可重複編輯,請確認您的聯絡信箱是否填寫正確。


活動時間|2023 年 8 月 25 日,19:00。

活動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102 共享吧

主辦單位|施懿珊

共同主辦|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施懿珊 ,空中自體動力宣言( 實驗室 )。

展覽網站https://punishment-20302.webnode.tw


⁂ 

本次講題將以施懿珊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 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 」作為切入,分享施懿珊起自 2018 年的三起藝術計畫:《 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 》、《 精神與靈魂的治理之術 》,與《 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 》。

展演中,藝術家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三樓展覽室、其展區內,搭建了一個:會因為展期的開展不斷加疊、和迭代的內容更新機制。藝術家把美術館當成一次可以探討、和測驗,實體社會的數位孿生化程度的機會,檢視我們當下的社會正在:怎麼被數位孿生化、正在怎麼與機器、和各種技術,共同搭建什麼樣的生活網絡。藝術家在與展題的同名計畫( 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 )中,也利用一套——生理訊號採集穿戴設備,和多個在市面上很常見的運動穿戴裝置( 如:Apple Watch、Garmin 跑步動態感測器、等 )能簡單紀錄:心律、呼吸,和身體位置、移動軌跡的產品來作為身體訊號採集基礎網絡,並且以這套基礎網絡搭建一個架空於近未來的,針對數位世界、與數位生活的新型態犯罪議題的,一套「 數位判罰機制 」。

藝術家同時透過對自身的( 人類 )行為與生理數據之測量,從「 身體訊號網絡 」去產出「 技術敘事文本 」與「 判罰形式思考 」、也從「 法的時態與時效 」,來推導「 未來判罰空間 」的可能存在型態,並據此框架,建造一套判罰假說。研究過程中,藝術家從各類訊息與訊號的測量與採集,整理出目前的「 生理與生物力學 」的訊號分類,提出——以測謊為例,若:從後端檢測效果來探討這個已經被一連串社會定義與描述的「 說謊 」,其實只要檢測目前人類符合這些定義描述下的生理反應,不同種類的「 組合訊號 」都能達成對這類結果的驗證。所以藝術家認為,只有重新去詮釋訊號( 而不是依照現有的社會詮釋或生理儀器應用去進行 )、才能協助其重新詮釋或推動這些「 拘禁場所 」和「 判罰裝置 」與「 判罰條規 」或「 判罰形式 」的想像。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Email *
姓名 *
聯絡電話 *
性別 *
年齡 *
居住地 *
職業 *
平時習慣使用之社群交流工具: *
Required
為何想參與本次網路主題交流?( 未填寫者將視為報名未完成 )
*
本活動若因主講者時間變動,將以 Email 通知。表單中所填寫之電子郵件地址僅供本系列活動報名聯繫,不作其他用途。
*
Submi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