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命世界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Email *
人是由多種組織、器官與系統共同構成的生物體。下列關於人體各部位的敘述,何者正確?[出處 097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如附圖所示,甲、乙為一臺複式顯微鏡上兩種不同倍率的物鏡。小閔使用此顯微鏡觀察口腔皮膜細胞,他按照使用顯微鏡的標準步驟依序開始操作,有關物鏡的轉換及視野亮度的變化,下列敘述何者最合理? [出處 104 教育會考][鑑別度: 0.55, 0.53]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若使用複式顯微鏡觀察蟬的翅膀,使用物鏡甲時,視野中所看到的畫面如附圖 1;而改用物鏡乙時,視野中所看到的畫面如附圖 2。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出處 097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琪琪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和蘑菇的菌絲細胞,並比較這兩種細胞的構造。下列敘述何者正確?[出處 090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已知某株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營養器官,也具有花、果實、種子等生殖器官。上述哪些器官的細胞具有分解葡萄糖以產生能量的功能?[出處 103 教育會考][鑑別度: 0.43, 0.26] *
1 point
撕取鴨跖草的下表皮做成玻片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如下圖所示,在此圖甲、乙兩種細胞相同的是下列哪一項?[出處 094 基測題本一]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甲燒杯內含有 5% 澱粉液,乙燒杯內含有 5% 葡萄糖液,將只含有水的袋子分別放入甲、乙兩燒杯中,如附圖所示。已知袋子的膜只能讓水及葡萄糖通過,放置一小時後,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出處 098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下列各圖為植物的某一部分,何者為該植物的營養器官?[出處 091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小敏用複式顯微鏡作觀察,用 4 倍物鏡看見的影像如下圖所示。若換成 40 倍物鏡觀察,則最可能會看到下列哪一個影像?[出處 093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有關人類個體組成層次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系統,又稱器官系統)[出處 100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下列四個圖中何者包含該植物的生殖器官?[出處 096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有關生物體組成層次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出處 095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甲、乙及丙為一臺複式顯微鏡上三種不同倍率的物鏡,其外型如附圖所示。小柏使用此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他利用乙物鏡觀察後,再轉換另一物鏡,結果視野下的細胞數目減少,有關他轉換後的物鏡及其視野範圍的變化,下列何者最合理?[出處 105 教育會考][鑑別度:0.5, 0.6]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小靜用顯微鏡觀察以亞甲藍液染色後的口腔皮膜細胞,下列關於此實驗的敘述何者正確?[出處 095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媽媽從市場買了一塊排骨肉。在生物學上,下列何者與排骨肉屬於不同的生物體組成層次?[出處 094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下圖為小楓使用解剖顯微鏡觀察被麻醉的蜜蜂時,視野中所見的景象。小楓想將蜜蜂移至視野中央,應將蜜蜂往哪個方向移動?[出處 091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小安用 10X 的物鏡觀看某植物的孢子,在顯微鏡的視野中看到這顆孢子的一部分如圖所示,如果他要看到完整的孢子,應選用下列哪一個物鏡最能達到此目的?[出處 090 基測題本一]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阿豪觀察到庭院中竹子的幼芽生長快速,若他推測細胞需要分解養分產生能量以供幼芽生長,則下列哪一細胞構造的功能和他的推測最直接相關?[出處 101 基本學測] *
1 point
嘉欣使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植物的葉下表皮,下圖為視野中所見的細胞。嘉欣想將箭頭所指的細胞,移至視野中央,應將玻片往哪一方向移動?[出處 091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觀察動、植物細胞時,下列何者為滴加亞甲藍液的作用?[出處 092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小芬利用複式顯微鏡觀察人的血球細胞,使用相同的目鏡,但在兩種不同放大倍率下,所呈現的視野分別為甲和乙,如附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出處 099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若將人體的白血球及植物的保衛細胞分別置於兩杯蒸餾水中一段時間,關於哪一種細胞不會破裂及其原因,下列何者最合理?[出處 108 教育會考][鑑別度: 0.49, 0.78] *
1 point
植物體可分為營養器官與繁殖器官,下列何者為營養器官?[出處 093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附圖為植物葉肉細胞的構造示意圖,甲、乙、丙、丁分別代表細胞內不同的構造,則下列何者主要負責產生能量供細胞使用?[出處 107 教育會考][鑑別度: 0.51, 0.63]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甲和乙為某生物體內的兩種正常細胞,其所含的粒線體數目如附表。由表推論,下列哪一種生理作用應是甲細胞比乙細胞旺盛?[出處 099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小智想要研究動物細胞產生能量的方式。他應該從細胞中取出下列哪一種構造進行研究?[出處 096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細胞中的哪一構造最可用來判定此生物是否為生產者?[出處 098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下列有關物質進出細胞的敘述,何者正確?[出處 092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小偉使用複式顯微鏡觀察已染色的人體血液玻片標本,視野下清晰地看到許多紅血球,卻看不到白血球,如圖(三十)所示。已知白血球比紅血球大,小偉需再利用下列哪一步驟,才最可能觀察到白血球?[出處 100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以顯微鏡觀察口腔皮膜細胞時,發現顯微鏡中視野過暗,可調節圖中哪一個構造以獲得適當的光線?[出處 090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已知某種具有葉綠體的原生生物會分解養分產生能量,推測該生物能否進行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下列敘述何者正確?[出處 105 教育會考][鑑別度: 0.39, 0.77] *
1 point
下列哪一個生物構造的組成層次最低?[出處 096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選擇水分子能通過,但蛋白質不能通過的膜為材料,做成四個大小相同的袋子,分別裝入濃度相同的蛋白質溶液,使其總重皆為 20 公克。將此四個袋子分別浸泡在濃度為 10%、20%、30% 及 40% 的蛋白質溶液中,經一段時間後,取出袋子並測量袋子和其內容物的總重,結果如表所示。判斷原先袋內的蛋白質溶液濃度,最可能是在下列何種範圍?[出處 100(北) 聯測]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下圖為血球在複式顯微鏡下,以 4 倍物鏡所觀察到的影像。若在同一視野下,換成 10 倍的物鏡觀察,則最有可能看見下列何種影像?[出處 094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狀不同,功能也不同。在人體中,下列箭頭所指的細胞何者最可能具有快速傳遞訊息的功能?[出處 092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生活在水中的腎形蟲、眼蟲等單細胞生物,藉由下列何種方式與外界進行物質的交換?[出處 091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附圖是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示意圖,關於此圖中細胞內各構造的功能,下列何者正確?[出處 098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細胞核具有下列何種功能?[出處 091 基本學測一] *
1 point
用複式顯微鏡在 100 倍的放大倍率下觀察某種原生生物,看到整個視野被此種生物的單一個體完全占滿。若想進一步觀察此生物的游動路徑,則應使用下列哪一種目鏡及物鏡的組合?[出處 102 基本學測] *
1 point
某生使用放大倍率為 40 倍的解剖顯微鏡觀察某一圖形,視野下如圖所示。在不轉動圖形的情況下,若改以目鏡 10X、物鏡 4X 的複式顯微鏡觀察,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在該倍率的複式顯微鏡視野下觀察到的圖形?[出處 109 教育會考][鑑別度:0.49, 0.52]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附表為甲細胞和乙細胞內有無兩種特定生理作用的比較。根據此表推測甲、乙細胞內特定構造的有無,下列敘述何者最合理?[出處 106 教育會考][鑑別度: 0.51, 0.68]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如附圖,兩個去皮且挖洞的馬鈴薯,未煮過的放在甲組,有煮過的放在乙組,都在洞中盛裝 20% 蔗糖溶液,並分別置於裝有蒸餾水的容器中。經一段時間後,只在乙組的蒸餾水內明顯測到蔗糖。此兩組有差異的最可能原因是乙組馬鈴薯細胞的下列哪一構造失去功能所造成?[出處 102 基本學測] *
1 point
Captionless Image
某臺複式顯微鏡的目鏡放大倍率有 10X、15X 兩種;物鏡放大倍率有 4X、10X 和 40X 三種。小鈞利用此複式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下列何種組合可使他在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目最多?[出處 098 基本學測二] *
1 point
Submit
Clear form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