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請教育部考量竹竹苗人口發展,依照人口密度調整高中職資源
訴求:
竹竹苗區高中職入學需求須通盤檢討,以符合教育部「適性揚才」、2020年就近入學率達99%以上之政策目標及「12年義務教育目標」的保障人民學習權之宗旨。

建請教育部考量竹竹苗人口發展之現況,依照「人口密度」與「通勤距離」,盡快加強改善竹竹高中職資源配置,以維護竹竹苗區高中學生之就學權益。


依照人口密度改善高中職資源的具體作為包含以下三點:

-------------------

一、現有公立高中職之增班。
新竹縣、市政府皆已針對縣/市轄高中進行擴校增班計畫,然而數量有限,緩不濟急,建請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合作,即刻起積極規劃,於113學年開始,逐步實施竹竹各公立高中職之「增班」及「增加班級人數」政策,以符廣大學子的就學需求。

二、積極推動新設高中職。
以現有數據分析,新竹縣確實有設置高中職之需求(詳見說明)。建請教育部與縣政府重視,並積極評估增校之可行性。可行方向包含各國立大學附中、綜合高中、實驗中學、線上實驗中學...等,並盡快提出具體實施時程。

三、重視竹竹苗就學環境之完整配套。
竹竹苗幅員廣闊,亦存在城鄉差距,設校/增班前,中央必須提供更多資源,以利地方有更完整配套來改善就學環境,例如竹竹苗區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的不便,造成就學的嚴重困擾。建請教育部重視地方學校之通勤校車/公車之設置,給予地方補助以利「增加充分足夠的時間班次、停靠站、安全駕駛及安全路線」,方便學生就學。

-------------------

發起單位:
大新竹高中就學權益促進會籌備處

顧問:
立法委員 林思銘
立法院榮譽顧問 徐欣瑩

共同發起人:
新竹縣議員 吳旭智
新竹縣議員 林禹佑
新竹縣議員 邱靖雅
新竹縣各級學校家長協會 葉信輝理事長

-------------------

《竹竹苗區高中職就學問題現況與困境說明》

竹竹區高中職就學問題逐年加劇,多數學子和家長們飽受壓力與通勤之苦,以下為現況與困境,請求大新竹區及全國支持連署改變現況。

1. 人數暴增、高中減班、雪上加霜:
竹竹國中人口數激增,多年來縣府已極力爭取增建國小國中,然而公立高中職卻因為中央齊頭式的班級人數政策而減班/減少每班人數,造成竹竹區高中就學問題雪上加霜。以112年度的國小五年級的小朋友(龍年出生)為例,學生就學人數遠大於前一年的學生。且接下來幾年的學童人數,也僅有緩降,沒有大幅降低的趨勢。

以新竹縣政府為例,因應人口增加,亦積極於竹北興建小學(嘉豐國小、文小三)、國中(勝利國中、文中二),希望能足夠容納學生113學年入學國中。然而,該112年度小五學生將在116年入學高中職,若沒有在三年內盡快增加高中職的就學機會,未來將產生「大量學子無法就近入學高中職」的極大問題。大新竹區急需高中職的「增班、增人數、增校」

2. 通勤時間過長和交通不便:
竹竹苗區學生來往苗栗、竹竹區的許多學校都有就學交通不便,通勤時間過長、校車和公車的時間班次極度缺乏的問題。高中職階段仍未成年,需要時間休息與專注成長,還有學習準備,必須因應重大升學壓力,不應遭受長時間通勤之苦。

3. 人才流失外移:
竹竹苗區因高中職數量不足、競爭激烈、級分制不公平等因素,許多家長學生被迫選擇接受長時間通勤,轉考桃連區或北北基區的學校、學費高昂的私校、甚至出國。連帶影響高科技人才離開新竹、離開台灣,接連影響對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信任度與衝擊台灣國力。

4. 競爭激烈與超額比序級分制度:
大新竹區國中會考分數年年攀升,競爭激烈,從今年會考成績5A大增,許多孩子因為一題之差,從A變成B++,但可以選擇的學校卻落差許多,家長、學生的許多反應,更凸顯公立高中不足所帶來的影響。

竹竹苗區高中職升學整體現況不符合「適性發展」、「就近入學」及「12年義務教育目標」的保障人民受教權之宗旨。

大新竹區高中就學權益促進會,請求大新竹區所有民眾、以及全台關注教育的人民,一同來連署關心大新竹區的教育問題,期望能從新竹開始為孩子們著想,改善全國教育制度與教育問題。

※※※感謝您的參與與支持。我們重視您的個人資料保護,並確保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保護您的隱私權。您的個人資料將只用於本次連署活動的相關事務,並不會將其用於其他目的或與任何第三方分享,除非經過您的明確授權或法律要求。※※※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姓名 *
電話 *
Email
我住在 *
同意此訴求(如您同意,請寫同意,並補充您的訴求或者更多說明)
不同意此訴求(如您不同意,請寫不同意,並補充您的訴求或者更多說明)
請問您或您的孩子目前就學階段 *
Required
Submi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This form was created inside of drmorning.tw.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