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的疾患,這些孩子具有足夠的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但是卻選擇在某些社會情境中保持沉默。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現象,只是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說不出口。
選擇性緘默症--特徵
1.
在某些期望說話的特定社交場合(例如在學校)持續無法說話,在其他場合卻能夠說話。
2.
影響學習或工作表現,人際溝通。
3.
已持續超過一個月(不僅限於上學第一個月)。
4.
不說話的原因不是因為對社交場合中的語言不了解或不習慣使用。
5.
不適合歸為某些溝通障礙解釋(例如口吃)。
選擇性緘默症--共處方式
1.
避免用負面批評、譏諷、取笑、嚴厲體罰、威脅等方式,而多使用正面鼓勵、教導、肯定等方式。
2.
不要逼孩子說話,但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適當的使用語言有正向的期待,並把握時機是給予肯定與鼓勵,切勿在眾人面前批評或取笑孩子的說話問題。
3.
盡量安排孩子參與不同情境的團體活動,安排親戚或同學來家裡玩,讓孩子有多一些機會與外人說話。
4.
避免使用冷戰不說話的方式處理問題。
5.
發覺孩子的長處並協助其發揮。
6.
學校方面,亦應盡可能對學生採取調適措施,例如:容許學生在需要開口說話或歌唱的評量作免考安排。
7.
轉換環境(如轉校)到他人不知道其症狀的地方,或許能有幫助。
我們可以用下面這些話鼓勵選緘者
1.
「你準備好了就會跟我說話了,在這之前可以跟父母或朋友說話就好。」
2.
「不會永遠說不出話,相信會越來越容易的。」
3.
「有時我們也會緊張到說不出話,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
4.
「你有很多方式可以加入我們,例如傾聽或透過文字訊息與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