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遺
春秋魯定公時,孔子曾在魯國做過幾任官,起初只做了中都宰(中都是當時魯國的一個邑名,在今山東省汶上縣的西方;宰是一邑的長官,頗近於今日的縣長);後來調升為大司寇(係掌理一國刑罰的官職),攝行魯國宰相的職務。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當時被人認為是最有學問、最有道德的一個人,他在職不過三個月,魯國的政治便清明起來。民間的風氣也有了極大的轉變, 連市上售賣豬羊肉的販子也自動取消了討價還價的惡習,一律實行不二價;路上行人都各自謹守秩序,毫不混亂。
在路途上,倘使有人遺下了貴重的物品,毋須用嚴厲的法律制裁,老百姓也知道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肯拾取他人的遺失物,更遑論將之佔為己有。因此四方的遊客若有遺失任何物品,都無需驚動到官府,就可以失物物歸原主。這種大家嚴守紀律的廉潔風氣,當時稱為「道不拾遺」。
「道不拾遺」是我國固有的優良品德,但幾千年來,在戰亂、腐敗、貪污、自私的腐蝕下被埋沒了。於是,「道不拾遺」被視為一種不可想像的奇蹟!
因此以「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來形容大家期盼的社會新風氣,是再適合不過了。

在世風日下的今日社會,此地居然達到了「道不拾遺」的地步,真令人驚嘆。
若有一天社會已臻「道不拾遺」的境界,即可謂「世界大同」了。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年級 *
班級 *
座號 *
1. 孔子在魯國初始是擔任什麼?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2. 在魯國的哪一官職相當於現今的縣長?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3. 孔子在魯國做大司寇多久,魯國的政治便清明起來?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4. 大家嚴守紀律的廉潔風氣,稱作什麼?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5. 在春秋時代,掌理一國刑法的官職稱為?
20 points
Clear selection
Submit
Clear form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