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台會2024】解嚴前後的書寫有何不同:陳列《殘骸書》
日期|2024/03/28(四)19:00-21:00
講者|朱宥勳(小說家、文學評論家)
主題|解嚴前後的書寫有何不同
文本|陳列《殘骸書》
出處|陳列《殘骸書》(印刻出版社)
地點|線上實體並行
   線上 ► GoogleMeet
   實體 ►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臺北市松江路266號3樓)

---------------------------

我時而從肢解的過去裡撿起一片凌亂散置的蒙塵的殘骸,注視與觸撫,然後,又輕輕放下殘骸,那些心志的殘骸,肉身的殘骸,權力的殘骸,遺忘的殘骸,時間的殘骸……。[⋯⋯]

我告訴自己,不是要去回味過去的辛酸苦難,揭發所受的壓迫和屈辱,甚至也不是要去挖掘記憶,而是試圖發現或有的記憶是否有什麼意義,那些有關人的反抗、志氣、自由、尊嚴之類的東西。

——陳列《殘骸書》

---------------------------

【主題介紹】

散文作家陳列曾在 1972 年,因白色恐怖入獄,直到 1976 年才出獄。出獄後不久,他就以〈無怨〉獲得 1980 年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這是戒嚴時期非常罕見的,直接描寫監獄經驗的作品。然而,畢竟當時仍未解嚴,〈無怨〉以非常高明的文學筆調,閃避了所有政治雷區。不明究理的讀者,完全不會看出那是一篇描寫「白色恐怖獄中經驗」的散文;唯有深知內情的讀者,才能看出字裡行間的苦澀,究竟緣何而發。

這正是威權時期的荒謬:作家的文學技巧不只是為了成就自己的藝術,更會成為「保命的技術」。

四十多年後,陳列出版了最新力作《殘骸書》。這一次,他用了一整本書,去回顧那個曾經必須迂迴、晦澀、濃縮成一篇散文的白色恐怖經驗。然而,隨著時間的沖刷,有些記憶被壓抑了,有些記憶自然淡忘了。解嚴雖然放開了政治束縛,但曾經的傷害並不因此就一筆勾消,甚至連「時差」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從而,陳列以審慎、甚至可說是有點猶豫的姿態寫下了《殘骸書》。他並不是採取「時過境遷,可以直說了」之敞亮姿態來描寫白色恐怖。在書裡,他反而時時暗示:現在能以文字打撈回來的,會不會是某種意義的「殘骸」?

在本月的「讀台會」裡,我們將導讀《殘骸書》,並與〈無怨〉的寫法來回對照,感受不同時空、不同書寫條件之下,文字所承載的歷史斷層。

【講者介紹】

▌朱宥勳

1988 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長為現代小說、文學批評。曾獲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台積電青年文學獎。已出版個人小說集《誤遞》、《堊觀》,評論散文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作家新手村」系列二冊、《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長篇小說《暗影》、《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並與朱家安合著《作文超進化》。目前擔任奇異果版高中國文課本執行主編,並於鳴人堂、蘋果日報、商周網站、想想論壇等媒體開設專欄。

【注意事項】

※ 本場活動採報名制。
※ 為利於討論,活動前請務必先讀過文本。
※ 於活動前2-3日將寄送「講座連結」予報名者。
※ 請務必填寫正在使用、有效之E-mail,Gmail為佳。
※ 活動前請查收信件、垃圾信箱,若無收到E-mail請私訊粉絲專頁。

【讀台會 2024 系列講座】

2024 年「讀台會」,以「從歷史走出來的人:白色恐怖散文選讀」為題,透過每月導讀作品,延伸閱讀相關著作。

前半年主要聚焦於文學界,透過不同立場、不同遭遇的受難者的視角,一起了解白色恐怖大致的輪廓。

後半年則延伸至各個族群,閱讀僑生、離島、原住民、外省族群等殊異經驗;甚至,我們也選了一本「官方觀點」的作品。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Email *
姓名 *
參與方式
*
手機號碼(寄送講座提醒之用) *
年齡
*
職業
會前提問(提供給講者參考)
活動資訊來源(可複選)
*
Required
A copy of your responses will be emailed to the address you provided.
Submi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reCAPTCHA
This form was created inside of 基金會. Report Abuse